江西胡某宇失踪事件舆情研究
近日,江西铅山致远中学学生胡某宇失踪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在当地相关部门长达数月搜寻过程中,家属频繁发声、网络谣言不断,给当地政府的实体工作及舆情处置工作带来巨大考验。随着胡某宇遗体被找到,通过有关部门发布会通报及主流媒体积极引导,事件真相得以还原,舆情也随之平息。法治网舆情中心全面梳理该事件的发酵过程及舆论关注焦点,提炼舆情发酵原因并总结相关经验,供有关部门参考。
舆情事件
1.媒体报道高中生失踪月余 去向及搜索工作引起广泛关注
2022年11月15日,据极目新闻报道,江西上饶铅山县致远中学15岁高一学生胡某宇于10月14日17时50分许在从宿舍去往教学楼的路上消失。胡某宇母亲表示,宿舍至教学楼仅有不到100米的距离,但有一处10余米的路段为监控盲区,胡某宇失踪时身上只携带一支录音笔。报道还称,学校、警方和救援队均介入,已对学校所有房间、水池、楼顶、阁楼、化粪池、人工湖等进行搜寻,但均未发现胡某宇。
随后新京报“我们视频”、红星新闻等媒体跟进报道,校方、警方以及救援队表示暂未发现胡某宇踪迹,仍在全力搜索。随着关注热度上升,多家媒体采访胡某宇亲属,曝光更多细节,如胡某宇失踪当晚有13辆汽车出校门,经警方追查未发现异常、录音笔为胡某宇以录制课程为由主动要求购买等。舆论场上,多数网民期盼胡某宇平安无事;部分网民认为该事件离奇可怕,希望尽快有进展。一些传言也随之而起,刺激网民“断案”热情高涨,如网传胡某宇为“熊猫血”,有网民猜测胡某宇或被非法带走进行器官移植;另有网民质疑学校领导、老师等与其失联有关,呼吁警方严查。
2. 胡某宇家属密集发声 警方初步结论遭质疑
在媒体报道引发舆论热议后,胡某宇家属通过多种途径密集发声,不断带热话题。如胡某宇母亲通过个人抖音账号“@鑫宇妈妈寻找儿子”持续发布寻子视频,向公众哭诉寻子经历;胡某宇舅舅2022年11月21日向《新京报》表示胡某宇失踪当日和之前所有的学校监控日志均被删除等。同年11月23日,江西铅山县委宣传部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胡某宇失踪一事,省、市、县公安机关已成立联合工作专班。此外,据财新网报道,2023年1月1日,铅山警方与胡某宇家属及律师会面,警方推测胡某宇或因有厌学情绪,自行出走,并称经鉴定与核查,学校监控视频未被删减,学校相关人员的犯罪嫌疑均被排除。对于上述的警方说法,胡某宇家属表示难以认可。2023年1月5日,胡某宇母亲再发视频坚称孩子系在学校被害,并请求警方进行刑事立案。网民普遍对胡某宇家属表示同情,追问警方为何不予立案;部分网民质疑警方隐瞒监控被删除的“事实”。同时,舆论场上杂音不断,胡某宇于信江中被找到、涉事中学化粪池发现碎骨、胡某宇系被光头老师杀害等传言盛行,网络舆情整体呈现失序、混乱的状态。
3. 警方通报调查进展情况 搜寻工作持续进行
2023年1月7日11时许,上饶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发布《关于胡某宇失踪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与《致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解释了多个焦点话题:未发现胡某宇在校内被害、自杀、发生意外的痕迹证据,现有信息指向胡某宇系自行离校;调查发现网民关注的班主任严某强等重点人群均排除犯罪嫌疑;“二楼白布裹尸”“后山发现实验室”等多个网传信息均系谣言。警方解释称,由于目前未发现胡某宇被侵害的违法犯罪事实,依据法律规定,未立为刑事案件。
对此回应,媒体人“@胡锡进”表示,警方不会为一所私立中学编造不实情节,应该相信;“@人民网评”称警方通报回应了公众关心的话题,值得相信。多数网民认为警方调查通报站得住脚;少数网民仍坚持认为该事件背后有“保护伞”,猜测胡某宇已被害,并质疑警方为何未调查出任何线索。此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持续关注搜寻进展,搜寻人员、胡某宇家乡镇长、办案民警等先后通过媒体表示,仍在拉网地毯式搜寻等。舆论场上,期望警方尽快取得进展与质疑有关部门迫于舆论压力“做样子”的声音并存,由于事件无重大进展且临近春节,舆情进入低热度阶段。
4. 警方通报找到遗体 重大进展推动舆情攀至高峰
2023年1月29日上午11时许,上饶市公安局官微发布警情通报称:“1月28日,铅山县公安局在接到在金鸡山区域树林中发现一具缢吊尸体的报警后,随即展开现场勘查。1月29日,经DNA检验,确定死者系胡某宇。现场发现一支录音笔,已送专业机构鉴定。调查、检验工作正在进行。”搜寻数月后该事件出现突破性进展,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在通报后的三天内,60余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舆情热度攀至高峰。
从舆论讨论分布情况来看,遗体情况、遗体发现地点和过程以及录音笔鉴定、尸检情况等后续调查进展等是关注焦点。如红星新闻称,胡某宇家属表示“遗体在学校后山粮仓库被找到”;澎湃新闻详细报道了遗体被粮库保安发现的过程;上游新闻采访知情人士称“粮库系特殊单位”,因此警方通报未具体写明。同时,家属以及殡仪馆工作人员均通过媒体发声,引起舆论场波动。网民观点中,部分网民批判搜救过程存在疏漏,质疑警方侦查能力;部分网民猜测胡某宇或被他人杀害后,伪造成上吊自杀;部分网民认为警方通报内容过于简单,呼吁公开更多细节。
5. 官方发布会回应关切 媒体披露细节还原真相
2023年2月2日上午10时,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确认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发布会就尸体发现情况、现场勘查情况、尸体检验情况、对胡某宇心理刻画情况以及录音笔检验鉴定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披露了尸体发现地、尸体原始状态、录音笔内容、鞋带承重情况等舆论聚焦内容,并着重对此前多个热传谣言进行辟谣。此外,有关部门也对在搜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作出检讨。
主流媒体随后释出更多细节,如人民网发布3D视频还原了尸体发现现场;央视新闻对发现胡某宇尸体的粮库员工进行采访,还原了尸体发现过程。就事件本身而言,多数网民认可警方调查结论但指责警方此前调查工作效率低下,细致不足;部分网民表示该事件中谣言横行,呼吁严惩;另有网民指责胡某宇家属隐瞒其生前拨打电话内容,为警方工作带来困扰。同时该事件发酵过程中的“舆论断案”现象以及背后涉及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引发讨论,如《人民日报》评论称,公众面对热点事件,应保持客观理性;央视网等媒体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发布会过后,该舆情迅速降温。截至2月9日12时,与此事有关的媒体和客户端文章累计超120万篇,视频信息148万条,微博117万余条,共计130余个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榜。
舆情解析
此事自2022年11月中旬曝光以来,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持续占据舆论视线,成为全民关注的高热舆情,主要与以下三点原因有关:
1.敏感因素叠加离奇情节推动舆情走热
近年来,涉及在校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频频引发热议,成为敏感舆情的典型类型,而本事件当事人为未成年的高中生,且事发地点始于校园,本身具备多重敏感因素。“封闭式学校”“不到100米距离间失踪”“监控存在盲区”等情节更为此事披上“悬疑”色彩,部分媒体在报道时还直接采用“离奇”一词来形容此事,快速吸引读者眼球,也大大激发了网民“断案”的热情,导致该事件一经曝光便迅速聚集舆论场目光。
2. 网络主播涌入事发地直播激发讨论高潮
在有关部门进行搜寻期间,大量网络主播为蹭热度、博流量涌入事发地江西铅山,通过网络直播或拍摄短视频的形式向全国网民传播所谓的“实地调查结果”。在某些直播平台中,胡某宇俨然成为“流量密码”。据澎湃新闻、《南方周末》等媒体报道,部分前往铅山直播或拍摄视频的主播,每日所获打赏近千元,并在短期内实现了粉丝量翻数倍。而胡某宇事件也经由大量网络主播裂变式传播至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全民讨论热潮,从而使该舆情在长时间内均保持相对高位运行。
3. 谣言肆虐致使舆情走向失控
突发热点事件中,谣言与其他信息混杂而生已成为常态,本事件中谣言尤为突出,且变种极多。据发布会上介绍,警方发现该事件衍生出杜撰虚假事实、制作虚假场景、炮制虚假录音、拼接监控视频、假冒事件当事人等五大类共计120余种虚假信息,诸如“胡某宇失联与其撞见女朋友与校长发生关系有关”“后山发现带血衣被”“汽车运人”“外套反穿”等谣言严重干扰公众判断和警方处置工作,甚至削弱公众对官方信息的认可度。而“器官移植说”等谣言的盛行,更给境外敌媒抹黑炒作之机。多重谣言叠加下,“阴谋论”甚嚣尘上,推动事件热度上升,最终促使舆情走向失控。
舆情启示
一起突发校园失踪事件发酵成现象级舆情,此次个案中的经验教训对有关部门实体工作及舆情引导均有一定借鉴意义,具体有以下三点。
1.提升工作效率水平 有力回应舆论关切
突发事件一旦涉及敏感因素,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发酵成热点舆情,政法机关作为第一处置主体,其处置效率和工作水平备受舆论审视。在胡某宇事件中,有关部门在事发后快速介入调查,并在舆情爆发后积极回应引导,但由于实体工作迟迟未出现突破性进展,导致舆论引导效果难以提升,当地警方调查能力更是频频遭到质疑。由此可见,突发事件中,高效完成实体调查工作是舆情处置的基础。有关部门还需提升工作能力,质量效率两手抓,以高水平调查结果有力回应舆论关切。
2. 建立畅通沟通机制 避免舆情扩大升级
在突发事件尤其是校园类突发事件中,情感因素对舆情发酵的影响不可忽略,当事人家属因不接受官方调查结果而公开发声的情况较为常见,不仅影响调查处置工作,也为舆论引导增添难度。胡某宇事件中,其母亲等家属频繁通过网络及媒体发声,公开质疑警方阶段性调查结果引发大范围关注,而公众出于同情心理,往往更倾向相信当事人家属的言论。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需格外注重与当事人家属间的沟通对话,搭建双方乃至多方平等对话平台,及时互通信息,纾解家属情绪,避免因存在信息差或沟通不当而引发误解猜疑,刺激舆情升级。
3. 规范热点事件直播 严厉打击网络谣言
短视频和直播盛行下,网络主播介入社会热点事件的现象愈发突出,包括胡某宇事件在内的诸多热点事件中,都不乏网络主播的身影。而此类群体往往缺乏专业素养,极易传播片面或不实信息,成为网络谣言的源头。更有主播为吸引网民眼球恶意炮制谣言,严重扰乱舆论生态。有关部门还需严格规范突发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直播等网络信息发布流程,加大网络信息巡查力度,在实体工作推进中,及时梳理网络谣言并有力开展辟谣工作,同时加大对恶意炒作及造谣者的惩处力度,真正发挥法治威慑作用。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刘思源
本文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2024-09-14
-
2024-09-14
-
网上资料繁多,分类不明确,没有专属的党建资料下载,中国法律论坛网推出资料下载频道,汇集了报告、讲话、年鉴等多重资料下载学习!
2020-09-12 -
还在为找寻党建书籍发愁吗?中国法律论坛网为您准备了精品的党建书目,细致分类点击即可去到各大平台购买,方便了您学习和检索时间!
2020-09-12 -
中国法律论坛网在经过不断的细化完善后,2.0版本成功上线,该版本中包含了热门的政策文件,党章、党建图库及党建精彩视频和党建资料下载!
2020-09-12
今日热点
-
从热点舆情事件看网络负面情绪类型及传播机制
下一篇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