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法制频道 > 法制舆情 > 正文

品读揭穿假新闻的心理陷阱读我国虚假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

2024-09-14 17:53:24 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情感大于事实的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海量信息的滚动传播,造成真假事件混杂,人们对新闻事实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被忽视。但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报道的准则,也是新闻学的金科玉律。所以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不能动摇的。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时刻保持对虚假新闻的警惕性和对新闻真伪的辨别力,尽量减少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负面影响。

周灿华博士的专著《我国虚假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从传者和受众心理角度,探讨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心理危害和防止的措施。本书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国虚假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反过来论证了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本书首先从历史维度考察虚假新闻传播的不同历史时期及传受者社会心理变化的特点,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传者制造、传播虚假新闻和受众接受虚假新闻的社会心理原因;其次,作者结合“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传播的全国性受众问卷调查研究的统计结果,着重阐述了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危害。虚假新闻传播容易引起受众认知失调,导致受众认知偏差;虚假新闻传播容易使受众产生负性情绪,导致受众形成逆反心理,甚至可能引起媒介道德恐慌;虚假新闻传播误导受众行为,甚至导致受众的“盲从”和聚合行为。最后,本书还从心理学、传播学、法学等多学科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对虚假新闻的应对措施。

本书选题独辟蹊径、观点独到鲜明、写作风格客观务实;既蕴含了传播学思想,也运用了心理学理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来自实践的一手材料的数据分析;既采用了量化研究方法,也结合了质化研究方法。整本专著来回往复穿梭于理论与事实之间循环论证,堪称“传播心理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具有较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之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作者:刘京林

新媒体编辑:刘思源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文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2024-09-14
  • 2024-09-14
  • 网上资料繁多,分类不明确,没有专属的党建资料下载,中国法律论坛网推出资料下载频道,汇集了报告、讲话、年鉴等多重资料下载学习!

    2020-09-12
  • 还在为找寻党建书籍发愁吗?中国法律论坛网为您准备了精品的党建书目,细致分类点击即可去到各大平台购买,方便了您学习和检索时间!

    2020-09-12
  • 中国法律论坛网在经过不断的细化完善后,2.0版本成功上线,该版本中包含了热门的政策文件,党章、党建图库及党建精彩视频和党建资料下载!

    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