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环黄海海洋发展论坛第8届在青岛大学成功举行
11月4日,2023年环黄海海洋发展论坛(第8届)在青岛大学会议中心成功举行。论坛以“海洋经济合作与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围绕“海洋发展战略与区域性合作规制”、“区域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水产业发展”、“区域性海洋经济合作”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本次论坛由青岛大学主办,青岛大学法学院、山东众成清泰(青岛)律师事务所承办,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法政策研究所、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共同参与。
开幕式及主旨发言环节
主持人: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蔡颖雯
致辞人: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彩云
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彩云首先对到场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然后对青岛大学和青岛大学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刘彩云表示,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蓝色宝藏,也是连接中韩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面对当下日益严峻的海洋问题,此次环黄海海洋发展论坛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分享经验,为海洋治理与合作提供真知灼见,为应对海洋环境挑战提供法治保障,为环黄海地区的海洋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致辞人: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法政策研究所所长梁熙喆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法政策研究所所长梁熙喆对参加此次论坛表示无比荣幸,对出席本次论坛的中韩双方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主办方青岛大学及承办方青岛大学法学院和山东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表达了真挚的感谢。梁熙喆所长表示,环黄海海洋发展论坛从2016年12月12日在青岛首次举办,初衷是希望不要从国家角度而是从两国国民的角度参与探讨和交流,提出政策建议,共同推进海洋和平发展。梁熙喆所长强调,自己不是以海洋法政策研究所所长的身份,而是以一位学者的身份参与此次论坛,与各位专家一起交流学习。本次论坛涉及法学研究、海洋政策、自然科学等领域,梁熙喆所长认为,今天,将成为未来十年的出发点,会议的结束不是研究的结束,会议会让更多韩国人了解各位专家的论文和观点,并向韩国政府提出建议,切实促进黄海的发展。
主旨报告人: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国
报告题目: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时期的国际治理
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国以“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时期的国际治理”为题作主旨发言。高之国首先对日本实施核污水排海事件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其对生态环境、人权带来的影响与损害。高之国指出,日本核污水排海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海洋治理问题,存在政治路径和法律路径两个解决方向。由于当前国际上尚没有针对核污水排海事件的方案,高之国提出“良好排海合作倡议”(BDI),并就日本排海问题的应急计划、研究方案等内容,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展开讨论,希望以此实现日本单方面决定向国际合作决定的转变。高之国同时提出了一些反对日本核污水排海政策工具,如实施对日核污水排海的第三方独立监测、采样调查分析核污染水成分和物质等。
评述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王瀚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王瀚教授对高之国的发言进行总结并给出高度评价。王瀚指出,国际治理在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治理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在国际治理之外应加强国内治理,由中国法院通过民事诉讼来管辖日本核污水排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故应尽早解决我国有无管辖权、管辖法院、原告资格等问题,建立起有效的国内治理路径。王瀚强调,要对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进行统筹,更好地实现对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的应对。
专题报告(一)
海洋发展战略与区域性合作规制
主持人:东亚大学法学专门大学院 赵东济
报告人: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 徐祥民
报告题目:将“一带一路”建成“规则之路”
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徐祥民以“将一带一路建成规则之路”为题作主旨发言。徐祥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演讲中都表明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建“规则之路”,习总书记早有规划。我国在“规则之路”的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在促进设施联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扩大产能与投资合作和金融合作空间、加强生态环保合作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徐祥民提到,“规则之路”建设须再加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动互联互通、建立经济保障的规则和制度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保障方面的规则和制度建设、增进安全合作,提供安全保障方面的规则和制度建设。
报告人: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法政策研究所所长 梁熙喆
报告题目:韩国、日本海洋政策回顾与发展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法政策研究所所长粱熙喆以“韩国、日本海洋政策回顾与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粱熙喆首先介绍了东北亚海洋管理政策概况,包括东北亚环境变化和海洋发展方向、东北亚海洋秩序的逐渐变化。其次,梁熙喆围绕海域及岛屿管理对日本和韩国的海洋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提出需要确保海洋管理政策的协调能力,海洋空间本身也是“战略空间”,应当确保协调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寻找区域性海洋共同生存战略。
报告人: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 杨泽伟
报告题目:全球治理区域转向背景下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的构建:成就、问题与未来发展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杨泽伟以“全球治理区域转向背景下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的构建:成就、问题与未来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杨泽伟首先从全球治理区域转向的趋势、美国升级版“印太战略”以及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的重要性,然后简要介绍了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主要成就。杨泽伟指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目前存在着合作机制碎片化、作用有限;法律基础以软法为主、约束力不强;各国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国内立法体系庞杂;内部争端的存在、外部势力的影响等问题。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应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利用、协调现有的合作机制,推动软法向硬法过渡,拓展“蓝色”合作领域,建设危机预警与管控机制合作机制。
报告人:(中国台湾)中华战略学会资深研究员 张競
报告题目:海底电缆和管道与海洋经济合作及环境保护
中华战略学会资深研究员张競以“海底电缆和管道与海洋经济合作及环境保护”为题作主旨发言。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海底电缆与管道进行通信联络以及运输人员物资的巨大作用,同时指出各方对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认识有待加强。张競结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倾倒造成污染之限制条款进行分析,明确指出,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并非正常的“排放”行为,而是核污水“倾倒”行为,日本对外发言从未使用过“倾倒”一词,这是逃避国际谴责、模糊自身责任的单边主义行为。
专题报告(二)
区域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水产业发展
主持人:山东众成清泰(青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唐宗队
报告人: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研究员 明正求
报告题目:应对海洋环境变化的海洋生态保护与水产资源管理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研究员明正求以“应对海洋环境变化的海洋生态保护与水产资源管理”为题作主旨发言。明正求从韩国的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韩国海洋环境变化、韩国的海洋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四个方面作了分享。明正求通过对海藻演替、赤潮泛滥、热带和亚热带鱼类物种的出现、数量的增加和分布区域的扩大等方面形象展示出韩国海洋环境的变化;通过对海洋保护区设立的数据列举、海洋生态公园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韩国对海洋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明正求指出,海洋环境的保护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保护;海洋环境保护需要中韩双方的通力合作。最后,明正求表示为了保护和管理受海洋环境变化影响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需要“持续监测海洋生态变化和国际保护工作”,需要“多功能的海洋管理工作”来维护海洋的生态健康和生产力,需要继续开展海洋教育和行动。
报告人: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田涛
报告题目:水泥基材料3D打印人工鱼礁可行性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田涛以“水泥基材料3D打印人工鱼礁可行性研究”为题作主旨发言。田涛首先对人工鱼礁材料的特色和项目背景进行讲解,并基于此提出介绍了人工鱼礁材料研究的基础原理,之后就人工鱼礁材料可研究性进行分析讲解,从力学性能、耐久性、ph值实验及生物附着性实验分析来论证人工鱼礁材料的可研究性;又从经济性角度、碳足迹分析角度对人工鱼礁材料进行分析讲解;最后田涛对人工鱼礁材料介绍进行总结性发言,并表示在其外出访问期间,对鱼礁建设方面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发现,希望在国内研究当中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
报告人:青岛蔚蓝海洋经济法律服务研究院高级顾问 郑晓玲
报告题目: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之考察
青岛蔚蓝海洋经济法律服务研究院高级顾问郑晓玲以“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之考察”为题作主旨发言。首先,郑晓玲介绍了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的地理范围和各国科研考察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介绍了《南极条约》缔约国的相关情况。随后,郑晓玲结合南极科考的亲身经历,为与会嘉宾详细分享了在气候极为寒冷的南极圈中生存的企鹅、海豹、南极候鸟和磷虾的种类、外观和习性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南极圈中物种的生态平衡机制。报告过程中,郑晓玲以磷虾为例,着重强调了其虽然事实很小的生物,但也承担着对生命能量的神圣交换,是生态繁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报告人: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李明杰
报告题目:福岛核废水排放的影响及应对
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李明杰以“福岛核废水排放的影响及应对”为题作主旨发言。首先,李明杰向与会嘉宾展示了日本核废水排放流程图,并由此导出福岛核废水排放造成的影响,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福岛核废水的排放通过食物、水汽分散及辐射三大途径进入全球系统。其次,李明杰从全球性影响和长期性影响两方面对核废水排放的影响进行分析。由于核废水的排放会对渔业、当事国经济、部分区域及其他产业带来各种影响,因此其提出了从检测方式、排放监管与海洋环境保护合作等应对方式。此外,李明杰还从中韩两方合作的立场出发,分享了双方的交流合作机制。
报告人: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研究员 林佳宁
报告题目:海上重特大污染事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研究员林佳宁以“海上重特大污染事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为题作主旨发言,主要包括海上突发污染事件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和环境法医学科发展两个部分。首先,林佳宁介绍了“塔斯曼海”游轮天津溢油污染案和“交响乐轮”溢油事故案的具体情况,并分析了海上突发污染事件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发生过程与处理措施。其次,林佳宁讲述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现状。就排海行为的危害,其建议中韩两国开展海上污染事故联合处置防控,针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进行损害鉴定评估,并向日方进行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最后,林佳宁介绍了环境法医学学科发展进程以及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环境法医学学科的蓬勃发展,极大提升了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及法治研究水平。
报告人:青岛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连佑敏
报告题目:昆蒙框架下保护黄海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逻辑转向与立法回应
青岛大学法学院讲师连佑敏以“昆蒙框架下保护黄海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逻辑转向与立法回应”为题作主旨发言。首先,连佑敏介绍了昆蒙框架和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并由此导出黄海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单一保护逻辑下存在的问题。在单一保护逻辑下会导致潮间生物受关注较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中位置不明确、仅限于负面因素的应对意见会引发因果关系复杂性等问题。因此,连佑敏认为,应当从保护逻辑上实现保护目标的转变,即从物种扩展到生态系统。最后,连佑敏着重介绍了立法上保护逻辑的变化,并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纳入法律保护体系、气候应对与潮间带生物保护的规则协同、潮间带保护的区域合作强化出发,对黄海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逻辑转变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专题报告(三)
区域性海洋经济合作
主持人:青岛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于永龙
报告人:青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马卫东
报告题目:关于中国海商法修改的几点思考
青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马卫东以“关于中国《海商法》修改的几点思考”为题作主旨发言。首先,马卫东从海商法概念入手,向韩方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海商法的体系,并结合其在韩国海洋大学攻读博士的经历,对中韩两国的海商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其次,马卫东从中国现行海商法“滞后于航运和贸易的新发展”,“滞后于国际海商立法的新发展”,“完善与一般法关系的需要”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海商法》修改的必要性。最后,马卫东分别围绕总则章、船舶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章等七个章节,探讨了《海商法》颇具争议的条款修改必要性问题,并综合各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卫东认为,《海商法》涉及船、货、港、保险等各相关方面的复杂关系,因此客观上《海商法》修改难以同时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仍需要在后续的修法过程中深入研究、凝聚智慧与共识。
报告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环黄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朴文进
报告题目:中韩海洋经济合作现状与未来展望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环黄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朴文进以“中韩海洋经济合作现状与未来展望”为题作主旨发言。首先,朴文进向与会嘉宾展示了中韩建交以来的经济合作历程,并提出两国应当加强数字、海洋、环境、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开辟中韩下一个共同发展、繁荣的30年。其次,朴文进对中韩海洋合作机制现状进行了总结,目前中韩已形成海洋综合事务、渔业、港航物流、海洋科技、海洋环保、海上执法、海洋划界等领域的多层合作机制,并建立了中韩涉海合作中心。同时,朴文进也指出中韩海洋合作机制面临合作层次偏低、涉海智库间“二轨”交流平台政策应用性不高等问题,相关矛盾依然严峻。最后,朴文进围绕中韩未来海洋合作方向提出要加强涉海政策对接研究,在相关海洋政策对接研究和海洋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及数字化等重点方向加强合作。
报告人: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研究员 陈世埈
报告题目:韩国“海上风电+”多元化发展与蓝色海洋经济发展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研究员陈世埈以“韩国‘海上风电+’多元化发展与蓝色海洋经济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首先,陈世埈从全球环境气候变化产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出发,分析了海上风能的重要性,并特别分析了海上风能的优势,阐述了陆上风能和海上风能的区别,例如:噪音方面,海上风能噪音比陆上风能噪音更小,而且够大规模降低经济成本,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陈世埈表示,过去是太阳能发电,但是未来风能会很普遍,会转型到新再生能源。通过积极推动人员和产业的发展,实现风能的发展是我们未来共同追求的目标。最后,对于未来风能产业的发展方向,陈世埈提出了在中韩边界建立人工岛屿的建议,以实现碳中和目标并增强国家经济活力。
报告人: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建伟
报告题目: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海岸带规划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建伟以“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海岸带规划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题作主旨发言。张建伟从新国土规划、海岸带规划与保护、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张建伟表示,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五级三类四体系”。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规划众多、比例尺杂、互有交叉、内容重叠、审批繁琐且周期长的不足。张建伟指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分为三部分,即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海洋服务业创新发展,这些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报告人: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研究员 金大善
报告题目:海洋政策的数据化与科技化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研究员金大善以“海洋政策的数据化与科技化”为题作主旨发言。金大善首先对热门话题“数字孪生”进行了介绍,指出数字孪生是虚拟世界跟现实世界同步进行的一种模式,有利于节省时间和成本。韩国去年开始在海洋领域构建数字孪生并开发政策模拟器。然后向参会人员介绍了韩国海洋空间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飞禽物和卫星影像进行观察,并可以通过通讯获取船舶信息,对夜间捕捞等行为予以监控,为韩国渔业政策贡献技术支持。该技术还可通过监测盐分、海面温度、有害藻类等保护渔场,并可通过人工智能潜水艇来拍摄分析海底垃圾、有害藻类,测量海底地形,发生灾难时有利于及时开展搜救措施。此外该技术还可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来整治气候变暖,海面上升等问题。最后,金大善提出中国和韩国可以在数据获取上进行合作。
闭幕环节
总结人: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法政策研究所所长 梁熙喆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法政策研究所所长梁熙喆对本次2023年环黄海海洋发展论坛作了最后总结。梁熙喆首先对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对论坛主办方青岛大学及承办方青岛大学法学院、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非常期待下次论坛的举办,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参与,对相关领域问题展开充分深入的讨论。
本文来源:南开大学法学院微信公众号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网上资料繁多,分类不明确,没有专属的党建资料下载,中国法律论坛网推出资料下载频道,汇集了报告、讲话、年鉴等多重资料下载学习!
2020-09-12 -
还在为找寻党建书籍发愁吗?中国法律论坛网为您准备了精品的党建书目,细致分类点击即可去到各大平台购买,方便了您学习和检索时间!
2020-09-12 -
中国法律论坛网在经过不断的细化完善后,2.0版本成功上线,该版本中包含了热门的政策文件,党章、党建图库及党建精彩视频和党建资料下载!
2020-09-12
今日热点
-
长江大保护司法改革钟山论坛在南京召开
下一篇2023-11-15